2023年1月20日 星期五

一本陌生期刊的來信

去(2022)年底倒數第二天,三天元旦連假的前一天,一大早進了辦公室,開啟電腦,打開電子信箱,看了一眼,一長串未讀的信件,大多是垃圾郵件,每天都會收上幾十封。自從論文被PubMed、Web of Science等國際學術資料庫收錄後,二十多年來,各式各樣郵件沒日沒夜轟炸,邀請投稿學術期刊、參加國際會議、擔任編輯委員、購買科研設備等,不一而足。醫院郵件主機通常會攔截垃圾郵件,奈何野草豈容燒盡。刪信變成食指運動,伴隨一絲虛榮,何德何能,受到全球忒多學術團體青睞、每天問候。

垃圾信件持續進化,有的標題會寫「關於您的投稿論文」、「恭喜您的論文已被接受發表」,模仿正派雜誌信件寫法以吸睛,誘使收件者點擊閱讀內容。垃圾信件撒網捕魚,不想研究者會變老,遠離學術久矣。在醫學中心裡,尋常醫療之外,學術掛帥,要拼論文發表與教職升等,評比部科裡有多少位教育部審定的教職、多少位正教授、每年產出多少篇SCI期刊論文。去年4月從臺北榮民總醫院總院調任新竹分院(在新竹縣竹東鎮),偏鄉社區醫院主要拼生存,胡椒鹽(服務教學研究)裡,醫療服務第一,攸關醫院命脈,教學勉力為之,期待新血留任,研究聊備一格,畢竟資源有限,學術論文發表,更是不敢奢求,只是隨緣而已,多寫衛教文章,幫忙醫院宣傳,可能更切實際。

有一封信的標題「Your Submission JGIM-D-22-01849 - [EMID: b0ce06d8dd8bdce2]」,與眾不同,引起興趣。JGIM是寄件人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的縮寫,有點陌生。好奇點開信件,係寄給通訊作者,告知論文已被接受發表,冗長內容詳列後續處理細節。論文題目The impact of COVID-19 pandemic on scientific research: an upcoming new wave?(COVID-19大流行對科學研究的影響:即將到來的新浪潮?),一下子想不起來,Google一下,這是義大利米蘭三位學者去年8月發表在該期刊的論文(PMID: 35606643),難道是張冠李戴?一年前曾指導寫過類似主題的文章,會有關聯嗎?試著轉寄給當時的第一作者,不添任何說明。一小時後,收到回信,歡喜確認。

方瑋婕同學,一年半前,還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五年級醫學生,剛進到臺北榮民總醫院見習。每月導師時間飯局裡,聽到學長學姐討論研究論文寫作,躍躍欲試,央求指導。時代不一樣了,補習已從高中升大學,延伸至醫學生考醫師國家考試、報考PGY(醫師畢業後一般醫學兩年訓練)訓練醫院、申請專科住院醫師訓練。坊間論文寫作講習班,一天三萬元,場場秒殺,座無虛席。臺灣比起美國,小巫見大巫。曾有研究統計,2018年美國申請神經外科住院醫師訓練者,每位平均掛名共同發表5.54篇正式期刊論文,其中係擔任執筆的第一作者有2.05篇。

臨床階段的醫學生,一邊上課,一邊在醫院各科輪流見習,還要準備醫師國家考試,日子並不輕鬆,剩餘時間不多,較難從事耗時的研究。給了方同學一個小題目,希望可於去年元旦假期裡完成,目標先寫成短篇研究論文(brief report或research letter)。初生之犢,衝勁十足,帶著妹妹方瑋慈(長庚大學醫學系三年級),先完成資料蒐集整理,歷經多次討論,總算在春節年假後完稿投出,篇名為Bibliometric studies and the elephant of COVID-19 research,模仿佛經寓言故事瞎子摸象的英譯(Blind men and the elephant)。短篇文章有字數限制,期刊線上投稿系統嚴格管控,多一個字都過不了關。言簡意賅,挑戰遠大於長篇大論。

人小志氣高,但未必人人都有新手的好運氣(beginner's luck)。先試Lancet(2021年影響係數202.731),再試Science與Nature,鎩羽而歸。離開臺北,鞭長莫及,留下方同學孤軍奮鬥,九個月過去了,連口罩下的長相也漸朦朧。原先設定,三投不中,改寫長篇。顯然方同學仍執著不懈,還試過BMJ(英國醫學期刊)與PNAS(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總算在第八次投稿,柳暗花明,雲開見月。退稿很快,錄取審查則耗時四個半月。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一般內科學雜誌),係美國一般內科學會(Society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所屬期刊,2021年影響係數6.473,在綜合暨內科醫學學門172本期刊裡,排行31名(18.0%),也是高檔期刊。出版社為德國Springer公司,世界第二大出版集團,工作效率很高,在農曆春節假期前一天(1月19日)正式上線發表(https://rdcu.be/c3JTs),同天也登錄在PubMed裡。

方同學文章以呼應義大利學者論文為起頭,主要還是陳述自己的研究發現與建議。2019年底開始的新冠病毒疫情,改變世界,也改變科學研究。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庫(WHO COVID-19 Research Database),2021年底已有444,693篇相關論文(2023年1月中旬更超過76萬篇)。隨之而來,文獻計量學的論文也變多。方同學蒐集分析487篇COVID-19文獻計量學英文論文,發現絕大多數係探討研究發表趨勢或聚焦於特定領域、主題、疾病、國家、作者、引用等主題,甚至將不同參數組合,作法猶如瞎子摸象,片面與片段。方同學也建議,未來所有原著論文依循STROBE、PRISMA、CONSORT等發表準則,俾便搜尋引擎自動建構資料庫,以利直接線上執行各種文獻計量分析。

以前的研究新手多以撰寫病例報告(case report)入門,其實也可多試讀者投書(letter to the editor)。前年有篇醫學教育論文分析,隨著英國Foundation Programme(相當於臺灣的PGY)篩選評分項目列入研究,並以發表具有PMID(PubMed ID)的論文為準,英國醫學生開始以發表讀者投書為終南捷徑。論文作者並未否定此現象,而是認為將能促進醫學生投入研究,亦可透過評論文獻提升個人學術能力。

在北榮總院擔任家庭醫學部主任時,每當住院醫師發表論文,總會撰寫短文介紹,公告周知,以資鼓勵。否則,初次發表的喜悅,淹沒在醫院每年上千篇論文裡,無人知曉,猶如錦衣夜行。去年底,北榮總院陳威明院長更爭取經費,加碼補助年輕同仁各類學術發表與海外進修,為國儲才。後生可畏,希望方同學再接再厲,學術路上,發光發亮。

附註:
1. 標題仿奧地利猶太裔作家Stefan Zweig(褚威格,1881-1942)於1922年發表的短篇小說Brief einer Unbekannten(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
2. Fang WC, Fang WT, Chen TJ. The impact of COVID-19 pandemic on scientific research: an upcoming new wave? 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2023 Jan 18, doi: 10.1007/s11606-022-08018-x. [PMID: 36652100]

2023年1月15日 星期日

斯土斯醫

去(2022)年4月,從臺北榮民總醫院總院調任新竹分院(在新竹縣竹東鎮)。過往對於新竹縣的醫療生態,知之甚少,書店與網路亦無系統性的著作與報導。現任桃園市副市長王明鉅教授,曾將其任職臺大醫院竹東分院(目前正式名稱為: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臺大分院生醫醫院竹東院區)院長兩年經歷,寫成「翻轉醫療:一間偏鄉醫院為臺灣醫療帶來觀念革命的翻轉故事」一書,內容精彩。然而,書中聚焦該院點滴,讀者還是難以全盤認識區域狀況。

來新竹縣前,曾擔任臺北市醫師公會會刊編輯委員四年半,最後還忝任總編輯兩個多月,調查過全國各縣市醫師公會出版刊物情形,天龍國的資源確實遠勝各地。臺北市醫師公會會刊,歷史悠久,每月定期出刊,製作印刷精美,更全文上網,讓全民瀏覽,甚至可一次下載整期一個PDF檔,供離線閱讀,具環保效果,亦方便保存。過了淡水河,僅新北市、臺中市、高雄市醫師公會有雙月刊或季刊,其他縣市應是受限會員人數,幾無出版定期刊物,公會網站提供訊息也相對較有限。

拜新竹科學園區之賜,新竹縣民平均所得名列全國前茅。在2018年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與2019年臺大醫院生醫園區分院(目前正式名稱為: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臺大分院生醫醫院竹北院區)於竹北市成立前,新竹縣每萬人口的醫師數卻一直敬陪全國末座,只優於金門縣,縱使現在情形稍好,也只多贏過苗栗縣,與澎湖縣相當,堪稱離臺北市最近的偏鄉。新竹縣內醫療分布不均,集中於竹北市(每萬人口的醫師數也僅達全國平均數),多數鄉鎮不堪聞問。

今年第一個上班日,收到新竹縣醫師公會寄來的「70週年紀念特刊」,A4大小,兩百頁銅版紙,彩色印刷,豪華精裝。特刊開始為歷(24)屆理監事名錄與玉照,乍看還以為是畢業紀念冊。果若止步於此,則會錯過難得的優質作品。全刊讀來津津有味,無法釋手,中午時分連看兩個鐘頭,省了午餐,卻回味無窮,總算瞭解在地醫療沿革與現況。

中國數千年來相當重視國史與地方志,清代鄭鵬雲曾著有「新竹縣志初稿」。臺灣光復後,新竹縣政府亦三度編纂「臺灣省新竹縣志」(從清康熙年間至1951年,兩百六十萬字)、「新竹縣志續修」(1952至1991年,八百餘萬字)、「續修新竹縣志」(1992至2015年,三百萬字)。縣志像百科全書,內容包括土地、住民、政事、社會、經濟、教育、文化、人物等,對於醫療部分則著墨不多。醫師公會紀念特刊,恰可補充縣志之不足。

新竹縣醫師公會紀念特刊其他主要內容:縣內十家大小醫院簡介、醫師社團介紹、各鄉鎮醫療發展史、防疫專刊。由於係集眾人之力完成,寫作內容篇幅風格不一,醫師公會特別在每一鄉鎮處,統一附上鄉鎮簡介、1992年4月時與2022年9月時的人口數與診所暨醫師名單,以資比較,佐證新竹縣由農業轉至工商業社會的變遷。

竹北市是變化最大的地區,三十年前,人口僅六萬餘人,基層診所32家(醫師32人),現在則有人口二十萬餘人,基層診所110家(醫師162人),還不包括新增三家大醫院的300名醫師。其餘十二個鄉鎮,一半(竹東鎮、湖口鄉、新豐鄉、寶山鄉、芎林鄉、尖石鄉)人口略有增加,一半(新埔鎮、關西鎮、峨眉鄉、北埔鄉、橫山鄉、五峰鄉)則減少,診所亦有相對應的變化。

新埔鎮緊鄰竹北市,曾是新竹縣第二大鎮,以椪柑聞名,造就三多(酒家多、旅社多、醫院多),日本時代即有14家小型醫院,醫師分別畢業於臺北醫專、東京醫專、京都帝大、九州帝大、岐阜醫大、北海道醫大,三十年前還有11家診所,如今只剩7家診所與醫師。最慘應是以「膨風茶(東方美人茶)」聞名於世的北埔鄉,日前曾聽莊明增鄉長提到,鄉內老年人口占比相當高,並非鄉民長壽,而是年輕人跑光了,其實連醫師也不見了,三十年內總人口數減少兩成,診所更從6家剩1家,1名資深醫師慘淡經營,衛生所醫療業務還得靠北榮新竹分院支援。

竹東鎮的變化則差強人意,三十年前診所45家(醫師45人),現在診所44家(醫師73人)。以前都是單人執業,現在有19家為聯合診所。醫師養成教育年限較長,壓縮執業年數,三十年前的診所醫師僅剩9人還在竹東鎮上執業。也有醫師克紹箕裘,世代奉獻竹東,例如呂榮初醫師(保順診所)與呂紹達醫師(呂紹達內科診所)。北榮新竹分院(原稱竹東榮民醫院),三十年間專職醫師人數少了3名,僅家庭醫學科張震慶主任依然在任。

目前竹東鎮上有四家醫院,歷史最悠久為北榮新竹分院。然而,歷史上第一家醫院為長春醫院,係由宋燕貽醫師(被民眾尊稱為大先生)租屋創建於1909年,與其弟宋燕翔醫師(小先生)分別負責外科與內兒科,兄弟皆畢業於臺灣總督府醫學校。1934年,宋燕翔醫師出診返途中,遇洪水溺亡。1946年,宋燕貽醫師不幸家中摔倒逝世,宋瑞樓醫師回家奔喪後,放棄接手父親的醫院,選擇繼續留在臺大醫院從事研究,造福更多病人。長春醫院關閉至今。

收到醫師公會紀念特刊後隔兩天(1月5日),晚宴裡遇見宋文嶽先生,竹東宋氏家族後人(宋燕翔醫師孫子),旅美四十多年,告老還鄉,共同成立蘭室文創股份有限公司,支持文化資產的永續經營。宋先生也和兄長們成立高榮股份有限公司(宋高榮為宋燕翔醫師長子),購買長春醫院原址建物(竹東鎮長春路二段與三民路交叉口),整建藝術裝飾(Art Deco)風格的老屋,預計今年夏天開放為公共藝文場所。

當週週六(1月7日)中午,新竹縣醫師公會暫借北榮新竹分院會議室,舉行會員代表選舉,古有馨理事長坐鎮會場。古理事長,在竹北市開設眼科診所逾三十年,人如其名,古道熱腸,有心又溫馨,在紀念特刊序文與寒暄中,以身為客家人為榮,兒時啟蒙讀物即是背誦家譜與大陸原鄉地址,因而重視歷史傳承,懷抱強烈使命感,排除萬難,留下新竹縣醫療記錄,期能鑒往知來,承先啟後。

日本時代,殖民政府壓抑臺灣人攻讀法政,學子就讀醫科,蔚為風氣,連帶提升社會醫療水平。醫者仁心,回歸鄉里,終身奉獻,德性芬芳,令人感念。

臺灣醫界 2023;66(8):449-450. Accessed on 17 Aug 2023)

2023年1月10日 星期二

維護文明的人

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體系的醫院,不論是四家榮民總醫院(臺北、臺中、高雄、屏東),還是十二家榮民醫院(現稱榮總分院),或新或舊,有個共同傳統與特點:乾淨。

猶記得近四十年前醫學生時,臺北榮民總醫院思源樓(舊名中正樓)還是院內最高樓,樓梯止滑銅條,是由軍中退伍的老班長彎腰近乎跪著擦拭,好似要擦亮軍用腰帶銅扣。外科部主任沈立揚教授,率著大隊人馬查房,從高樓層往下逐層查,不可能枯等電梯,直接走樓梯。才剛擦好,又被走過,老班長貼靠牆壁,微皺眉頭,不敢出聲,等著一群醫官大夫(軍醫、榮醫體系對醫師的稱呼)離開後,繼續埋頭重新擦拭。以前沒人敢穿球鞋或休閒鞋上班,數十雙皮鞋踩踏銅條的聲響,在樓梯間迴盪,至今時常縈繞耳畔,伴隨腦中浮現樓梯間老班長佝僂工作的身影。

北榮總院後方山坡上,有一棟班長專用宿舍(現在為向日葵學園、庇護工場、精神復健中心與北區職工宿舍)。退伍老兵轉任工友,幾乎都是單身,以院為家,時刻維護醫院整潔。老班長隨著歲月凋零,1949年隨政府來臺灣,最年輕十八歲者,1991年就達勞力職務者屆齡退休的年齡了。近三十多年來,政府推動員額精簡政策,從1990年「中央各機關學校事務勞力替代措施推動方案」,多次更迭至2018年「中央各機關學校工友員額管理作業要點」,工友退休後遇缺不補,醫院清潔工作都改委外辦理了。畢竟院長以下至總務室,耳濡目染,習慣整潔的嚴格標準,代代相傳,不打折扣。陳威明院長今年更爭取到善心人士捐輸,要讓北榮有五星級現代化廁所。

去(2022)年4月從北榮總院調任新竹分院,有六十八年歷史的鄉間老醫院。木質或磚造的平房已不復見,現有樓房大抵建於三十年前,臺灣錢淹腳目的年代,格局、色調與裝潢還保留上世紀醫院風味。醫院裡偶遇影視明星,係因拍攝侯孝賢式風格的懷舊戲劇,劇組來醫院病房取景。然而,很多初到北榮新竹分院的貴賓,看到灰暗的傳統磨石子地板,竟然打蠟得亮晶晶,試走幾步,卻又不滑,備感訝異,印象深刻,頻頻讚美。

履新後各部科業務報告時,總會問同仁,眼中北榮新竹分院的優缺點。主計室鄭琇仁主任(去年12月初轉任交通部公路總局新竹區監理所),四年前在其他體系醫院服務,提到剛來北榮新竹分院時,即發現廁所特別乾淨,勝出甚多。院長室雖有專用盥洗浴廁,出於好奇,也是職責,便常微服走訪院內各處廁所,孫悟空到此一遊。建築畢竟有些年代,廁所樣式亦不例外,燈光略為昏暗,倒是環境整潔,幾無異味。

有一天在門診廁所外,碰到清潔人員,隨口誇讚。稚嫩臉龐,愣住不語,反應似乎有些遲滯。又誇一次,卻聽到回答「都是長官的功勞」。長官應是指清潔團隊的領班。純真表情,所言應非受訓後的標準作答。深怕理解有誤,再次解釋,係稱讚個人表現。當聽到「都是長官一步一步教我們怎麼做,我們只是按照長官的話做」,感觸良多,無言以對。

為了保障身心障礙者參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機會,促進其自立與發展,我國「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規定,政府機關、公立學校及公營事業機構員工總人數34人以上者,進用身心障礙者人數,不得低於員工總人數3%,私立學校、團體及民營事業機構員工總人數67人以上者,則不得低於1%。另一方面,政府亦有獎勵措施。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訂有「雇主僱用身心障礙者初期補助要點」,補助民營企業雇主,每一名員工薪資的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可想而知,基於主客觀因素,委外的清潔公司僱用不少身心障礙者。動作或許稍慢,身心障礙者的敬業熱誠與知足感恩,令人敬佩疼惜與自覺汗顏。

北榮新竹分院的環境清潔仍有缺憾,深受戶外菸蒂所苦。尤其清晨時分,整晚菸蒂有勞清潔人員處理。院區的便利商店,原本在店門外擺桌椅,讓人休息喝飲料,卻往往被老菸槍盤據,滿地菸蒂,不勝其擾,只好撤除桌椅。依據「菸害防制法」,醫院整個院區是禁菸區,也不得設立吸菸室或吸菸區。任何在醫院裡點菸抽菸的行為都是違法,可處新臺幣二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鍰。北榮雖是公家機關,可惜院方只能勸阻,並無裁罰權力。

北榮新竹分院畢竟規模較小,菸害遠不若北榮總院嚴重。前些年任職總院家庭醫學部主任,主責全院菸害防制,每天上午清潔隊都掃出數以千計的菸蒂,病人也常向醫院或衛生局投訴。曾被安排至張德明院長會議室晨會裡喝咖啡,專案簡報完畢,如坐針氈,幸虧有主計室楊敏修主任解危。當時楊主任甫從臺大醫院調任,提到曾為查核清潔菸蒂的績效獎勵,發動臺大醫院主計室同仁,一週內逐一清點全院菸蒂數目,確定無誤。北榮總院在市郊,臺大醫院則在市中心,人潮更多,菸害狀況更加慘烈。

海峽對岸,有個時期,路旁常豎標語:「要做文明人,不亂扔垃圾」。現代意義的「文明」一詞為和製漢語,係日本人借用漢語的古典詞語來意譯civilization,由清末梁啟超引介回中國,以與「野蠻」一詞相對應。環境清潔,不能僅假手他人,真的需要眾人共同維護。

2023年1月2日 星期一

竹榮改隸 十年有成

竹東榮民醫院創院至今邁入第六十八年,今(2023)年1月1日慶祝改隸為臺北榮民總醫院新竹分院十週年。

政府機關也是有機體,持續改革創新。十多年前,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進行大規模的組織改造,同步規劃榮民醫療機構經營整合,以穩妥週全、循序漸進、互補互利、健全法制、實質配套及可行人性的原則,依區域醫療環境需求,採水平、垂直方式,將三家榮民總醫院及十二家榮民醫院,近、中、長程整合。功能性水平整合包括蘇澳榮民醫院與員山榮民醫院、玉里榮民醫院與鳳林榮民醫院及臺東榮民醫院、嘉義榮民醫院與灣橋榮民醫院。垂直整合則是分為四個梯次,將各地榮民醫院改為三家榮總的分院,加上由分院支援分布全國的十六家榮譽國民之家,期能打造金字塔式的榮民醫療體系。

建設改造是一棒接一棒的永續工作。十年間,輔導會大家長有曾金陵、董翔龍、李翔宙、邱國正、馮世寬上將,北榮總院院長有林芳郁、張德明、李發耀、許惠恒、陳威明教授,接續領導。北榮新竹分院方面,院長有游漢欽、彭家勛、陳曾基,副院長有李文俊、王瑞祥、陳炫達,先後接棒,規模較大的部科也都歷經三任主管:(護理部)鈕元瑛、張文麗、洪月美主任,(內科部)吳治軒、黃政斌、洪振瀛主任,(外科部)陳炫達、莫凡慶、洪嘉辰主任。員工總數也由十年前近四百人成長至現在的六百多人,五分之四的現任員工,都是近十年陸續加入北榮新竹分院,與資深員工攜手讓醫院茁壯。

十年裡,在輔導會與北榮總院的全力支援下,北榮新竹分院硬體不斷更新。不僅增購第二台電腦斷層(CT)掃描,還添購磁振造影(MRI),也建置榮分院第一間P2負壓分子生物實驗室,更全面修繕醫院。建構整合式門診區,打造舒適友善的就診環境,成立健康管理中心,提供客製化健檢服務。整建急診室與加護病房,以強化緊急醫療能力。完成修繕300床的長照大樓,空間寬敞潔淨溫馨,更打造尊榮智慧病房,高端數位科技設備搭配雅致舒適環境。也感謝輔導會與臺中榮總的協助,全院醫療資訊系統全面雲端化,提升至醫學中心等級。院區內還增建一座複合式商場,便利商店進駐,方便病家與員工購置生活所需。

十年內,北榮新竹分院在服務方面,還設立新竹縣第一間安寧病房、第一間精神護理之家與第一間醫院中醫門診,也增設睡眠醫學中心與日間照護中心,更在門診區設置甜心小站庇護工作坊,同時輔導弱勢與服務病人。大量引進E化設備與服務,現在繳費更多元,甚至可透過手機APP繳費。北榮新竹分院深耕社區,服務在地,長年提供愛心醫療專車,也執行社區醫療服務,更每年舉辦關懷社區園遊會。持續加入健保西醫醫療資源不足改善方案,定期提供鄰近無醫村駐點服務。居家安寧照顧,遍及全縣,無遠弗屆。配合政府長照2.0政策,設立A級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培植多處C級巷弄長照站,也執行失智症共照中心計畫,設立旗艦型失智據點,成立多處失智症社區關懷據點。北榮新竹分院服務觸角還延伸至新竹市,接受委託經營國立清華大學校內的附設診所。

十年來,北榮新竹分院同仁的服務成績有目共睹,深獲各界肯定。舉其犖犖大者,醫院評鑑優等,教學醫院評鑑合格,也通過醫院緊急醫療能力分級評定,為新竹縣竹東次區域急救責任醫院。榮獲五項SNQ國家品質標章:「多元族群善終,在地茶花朵朵開」、「建造偏鄉醫療基石 - 從提升檢驗量能,邁向精準醫療」、「全人照護,代間關懷,點亮多彩樂齡人生」、「多元族群透析,創造腎利人生」、「合縱連橫,流程優化,醫院活化,服務在地」。北榮新竹分院通過健康醫院認證、母嬰親善醫院認證、健康職場認證、高齡友善醫院認證、腎臟病健康促進機構認證、糖尿病健康促進機構認證,也榮獲無菸醫院認證金奬。北榮新竹分院是僱用進用原住民績優機關,也是身心障礙者職業輔導評鑑優等機構。

近三年,新冠病毒荼毒全球,北榮新竹分院堅守崗位,協助中央及地方衛生主管機關,執行防疫政策。檢驗科P2負壓實驗室,通過衛生福利部「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分子檢驗實驗室」認證,為大竹東鄉親的健康築起第一道防線。院內成立專責病房,擴增至三十多床,收治確診病人。更協助成立與管理湖口檢疫所,三年如一日。疫苗快打部隊與採檢快篩部隊,服務遍及各地鄉鎮,也提供通訊診療與關懷服務。北榮新竹分院與同仁多次獲頒醫療防疫貢獻獎與防疫英雄獎章。

人才是醫院最重要的資產。感謝北榮總院不斷支援長期與短期的醫護人力,厚植新竹分院醫療能力。也感謝北榮總院推動人才雙向交流,新竹分院彭家勛院長回任總院,主管全院醫務企管事務,發揮長才,前醫企室王馥庭與曾靖紜主任也分別回任總院,擔任醫務企劃組與公共關係組組長。十年內,北榮新竹分院幾十位同仁勤勉在職進修,取得更高學位。最近,北榮新竹分院與清華大學正式簽約,成為清大教學合作醫院,參與新竹地區第一所醫學系的臨床教學,擔負培育偏鄉醫療人才的重任,未來同仁將更能教學相長,學術資歷也能無縫接軌。

北榮新竹分院改隸十週年,會持續在輔導會大鵬主委馮世寬上將及北榮陳威明總院長帶領下,恪遵國家法令,照顧榮民全民,視病猶親,追求卓越,守護偏鄉,永不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