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近代醫學主流為西醫,全盤來自歐美日,發展較晚。但在專科醫師制度的法制化,特別是由中央政府制定與訂定,臺灣卻是不落人後。從1986年的「醫療法」與增訂「醫師法」、1987年的「醫療機構設置標準」到1988年的「專科醫師分科及甄審辦法」,至今(2022年)已有36年。剛開始只有18個專科,2000年修訂為23個專科,原有的放射線科分為放射診斷科與放射腫瘤科,病理科分為解剖病理科與臨床病理科,再加上急診醫學科、職業醫學科與整形外科,沿用至今。事實上,配合1995年的「緊急醫療救護法」,衛生署已先於1998年認定急診醫學科為署定專科。
在還沒有國家規範認可的證照前,急診醫學如何運作呢?絕大多數都由醫院裡內外科醫師輪值急診室,少數醫學中心雖有他科轉任的固定專職主治醫師,住院醫師還是各科輪調。目前衛生福利部核給急診醫學科專科訓練容額一年102名,相較於家庭醫學科一年133名,人數不算少。不過,前些年的容額沒那麼多,招募情形亦未盡理想,整體醫師人力市場上,急診醫學專科醫師還是供不應求,大幅推升薪資水準。急診相關人力需二十四小時待命,如果實際服務量有限,對醫院營運而言一定入不敷出,是以不少小型醫院沒有急診服務。
臺北榮民總醫院新竹分院位在新竹縣竹東鎮,門前即是交通要道臺三線省道,身為竹東次醫療區域最大的公立醫院,擔負全天候、全年無休的緊急醫療任務,責無旁貸。然而任務艱鉅,遠超想像。在沒有急診醫學專科醫師的歲月,都由內外科醫師輪值急診。醫院並無住院醫師,整體醫師人力也不充裕,值完夜間急診,隔日還需正常上班,縱使資深醫師老驥伏櫪,長年下來,也難老當益壯。急診人力左支右絀,服務品質難以提升,亦影響醫院整體營運效率。
後來,北榮新竹分院總算盼到急診醫學專科醫師的公費醫師前來服務,分擔大家不少辛勞。獨木難支,往往兩年服務期限一到,立刻離職。直到李國瑋醫師(現任急診室主任)到任,北榮新竹分院迎來轉機。李主任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為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公費生,在北榮總院急診部接受完整訓練。基於對新竹家鄉的情感,服務期滿,李主任繼續留任,盡心盡力打造完善的急診工作環境。
急診醫學雖是較晚成立的專科,卻是內部認同度最高也最團結的專科。李國瑋主任透過各種關係,在前院長彭家勛教授支持下,陸續延攬楊育純醫師(臺北醫學大學畢業,臺北馬偕紀念醫院訓練)、張君毅醫師(臺北醫學大學畢業,臺大醫院訓練)、賴俊誠醫師(陽明大學畢業,北榮訓練)與楊子德醫師(臺灣大學畢業,北榮訓練)。五位醫師來自不同學校與醫院,團結於急診信念,共同撐起北榮新竹分院與竹東次醫療區域的緊急醫療,其他科別的醫師再也不需輪值急診了。
竹東次醫療區域包括竹東鎮、寶山、北埔、峨眉、芎林、橫山、關西、尖石、五峰鄉,後三者屬於原住民族地區。根據統計,全臺灣醫病比(每萬人口的醫師數)最低的十個鄉鎮市區,兩個在金門,八個在本島,新竹縣就佔了三個(橫山鄉、芎林鄉、寶山鄉)。衛生福利部將臺灣劃分成五十個次醫療區域,八個次醫療區域被歸為一、二級偏遠地區,其中三個在臺東縣(成功、大武、關山),二個在花蓮縣(鳳林、玉里),二個在屏東縣(枋寮、恆春),另一個即是竹東。
北榮新竹分院急診室任重道遠,每年服務量超過一萬六千人,近六成病患需住院治療,檢傷分類一級(復甦急救、立即處理)與二級(危急、十分鐘內處理)病患比率高達13.2%,在全國地區醫院名列前茅。礙於醫院規模與設備,無法留院治療者,也能給予適當維生處置,安排轉院,減少醫學中心檢傷負擔。北榮新竹分院平日急診醫師分成兩班,一班十二小時,每班一人,週末臺三線車水馬龍,大量觀光人潮,則需一班兩人。前一陣子,急診有位臺北來的觀光客,陪病家屬跟著在急診室待了一整天,告訴醫護人員她的觀察,北榮新竹分院急診室有三點異於都會醫院:原住民多、老年人多、客家人多。正是反映了竹東偏鄉人口結構。
偏鄉醫院提供急診服務,所費不貲,單靠健保給付,難以支應。北榮新竹分院急診室,除了五位急診醫學專科醫師,還有二位專科護理師、十五位護理師、行政助理,加上放射、檢驗、掛號計價、清潔、傳送、保全人員等,方能運作順暢。謝謝李國瑋主任的努力,延攬足夠的急診醫學專科醫師人力,避免醫師過勞,在善的循環下,所有科別的醫師更願意留任,繼續服務偏鄉。更要感謝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的「榮民醫療作業基金統籌款補助科經營醫師獎勵計畫」、衛生福利部的「偏鄉公費醫師留任獎勵計畫」與「醫學中心或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支援離島及醫療資源不足地區醫院緊急醫療照護服務獎勵計畫」(簡稱「醫中計畫」),補助醫師薪資,維持偏鄉醫療於不墜。
附註:
五指山在新竹縣竹東鎮、北埔鄉、五峰鄉的交界處,山峰形似五指,為雪山山脈支稜,標高1062公尺。由竹東鎮北興路或臺六十八線快速公路往東望,北榮新竹分院剛好背倚五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