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4日 星期日

醫情美意不只皮毛深

兩年前COVID-19爆發後不久,臺北榮民總醫院皮膚部迅速統計,撰文發表在中華皮膚科醫學雜誌(Dermatologica Sinica,臺灣皮膚科醫學會會刊,SCI雜誌),分析202014月北榮皮膚科門診就診情形,並與20182019年同期比較。新冠肺炎造成整體就診次數減少,還好皮膚癌與感染症就診不受影響。一般推測,帶口罩會造成青春痘惡化、噴消毒劑易致手部濕疹,倒是未見爆量發生。

北榮皮膚部還曾有篇研究論文,分析臺灣皮膚科診所的城鄉分布。臺灣一半的鄉鎮缺婦兒科醫師,大家耳熟能詳,事實上,皮膚科醫師更缺。全臺共444家皮膚科診所,集中在城市,三分之二的二級行政區(市區鎮鄉)沒有皮膚科醫師開業。國民所得增加,民眾更重門面,不少皮膚科醫師全職或兼職醫學美容業務,傳統皮膚診療更缺人力,很多中小型醫院也找不到皮膚科醫師專任。

位處新竹縣竹東鎮的臺北榮民總醫院新竹分院,星期五早上八點不到,皮膚科候診區坐滿病人,等著從臺北來支援看診的戴英修醫師,他也正是上述兩篇論文的作者。戴醫師邊幅不修也英俊,和藹可親,深受病人歡迎,三小時的門診,往往看了五、六十位病人。西諺Beauty is only skin deep(美貌不過皮膚那樣深),意謂只重美貌相當膚淺,勸人不要太注重皮相,諺語還有其他含意,人不可貌相,勸人勿以貌取人。戴醫師個頭不大,輕聲細語,不疾不徐,卻也是不可斗量的傳奇人物。

戴英修醫師是國立陽明大學的公費生,需要在公家醫院工作六年。戴醫師畢業後先到花蓮縣玉里鎮北榮玉里分院服務,四年後取得精神科專科醫師證照。2014年調回臺北市北榮總院,轉換跑道,接受家庭醫學專科訓練,三年期間執筆發表6SCI期刊論文,考取家庭醫學專科醫師證照,也順利取得教育部部定教職,擔任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家庭醫學科兼任講師。

20178月,英修醫師如願以償,考上北榮皮膚部,繼續接受皮膚專科訓練。在三年多的訓練裡,戴醫師參與發表至少32SCI期刊論文,執筆了其中20篇,有6篇論文係刊登在全球頂尖的美國皮膚科醫學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JAAD])。最近一年,又多了十餘篇論文。輝煌紀錄,放諸四海,應該很難被超越。

去年皮膚科專科醫師考試放榜後,風聲再起,英修醫師可能異動。北榮皮膚部部主任張雲亭教授、科主任吳貞宜教授與陳志強教授,直接或間接,透過不同管道慰留戴醫師,應允晉升主治醫師與出國進修。戴醫師依然按照計畫,揮揮衣袖,與北榮皮膚部學姊一起懸壺濟世,繼續精彩人生。更驚奇的是,藝高人膽大,開幕撞在20215月中,彼時臺灣疫情正嚴重,還逆向超作,診所開在臺北市文山區興隆路上,醫學中心旁。業務應是興隆,很快就在找第三位醫師入夥。

每週四下午,戴英修醫師還到北榮總院家庭醫學部,指導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區醫學課程的三年級醫學生。開業與教學工作那麼忙,為還每週來偏鄉醫院看診呢?戴醫師看似內向靦腆,溫文儒雅,話匣子一開,學院派作風,學術魂上身,論文寫作般,有條不紊,娓娓道來:

一、親身體會。待過花蓮玉里四年,家庭醫學科訓練時,也曾輪調宜蘭縣鄉下衛生所半年,深知偏鄉醫療缺乏的困境。

二、人情味。竹東病人對醫師很客氣,病人雖不少,看診壓力倒不大,正可調節臺北的步調,放鬆一下平日緊繃的心情。

三、師長身教影響。各地醫院缺皮膚科醫師,北榮張雲亭主任也每週四傍晚飛往金門,在衛生福利部金門醫院夜診,住宿一晚,週五上下午再各看一診後飛回。王文正主任(藝人王傳一的父親)退而不休,週一到週六,三天在北榮總院看診,兩天在臺北市立關渡醫院,星期四上午在北榮蘇澳分院,下午則在北榮員山分院。王主任不會開車,單車往返捷運站,利用大眾交通工具,風塵僕僕,服務宜蘭縣偏鄉。

四、竹東不算遠。臺北到新竹,高鐵只需半小時。竹北車站雖距北榮新竹分院15公里,醫院有專車接送,15分鐘可達。從自家診所到北榮總院,也未必較快。醫院很是禮遇支援醫師,高鐵車資,全額買單。如此一來,更不好意思看太少病人,以免醫院虧大本。

五、承諾。北榮新竹分院前院長彭家勛教授是虔誠的基督徒,誠懇邀請。既已答應,自當信守。戴醫師打趣說,現任院長是以前家醫老長官,基督名號就烙印在名字上,這下慘了,更推辭不掉了。

英修醫師也建議醫院更新雷射設備。雷射在皮膚科的臨床用途,除斑、除痣,還可治療慢性皮膚潰瘍傷口、帶狀皰疹後神經痛、分節性白斑等,並非醫美用途而已,健保也都有給付。現在北榮新竹分院的皮膚雷射設備,已是古董級了,早逾報廢年限,也無法使用。戴醫師當過皮膚部總醫師,處理過儀器採購行政事務,新型雷射設備所費不貲,肯定過不了成本效益評估關卡。戴醫師自責自己支援時段太少,無法讓設備物盡其用,也抱怨規定嚴苛,偏鄉居民永遠劣勢,只能自求多福。

對於偏鄉醫院而言,醫學系公費生好似候鳥。畢業後先下鄉服務兩年,再回醫學中心接受專科醫師訓練,偏鄉醫院形同新生訓練場所;受完專科醫師訓練後再下鄉,偏鄉醫院宛如開業前暖身牛棚。不過,還是有人留下來繼續服務,或像戴英修醫師,盡完服務義務多年後,兼職方式支援。臺灣歷年來,各類公費養成醫師不計其數,很多人事業有成,功成名就,大家若能莫忘來時路,每人回饋一點點,聚沙成塔,共同維持偏鄉醫院醫療科別量能穩定,將是偏鄉民眾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