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0日 星期一

偏鄉醫療 不只缺醫師

國內今(2022)年新增三家學士後醫學系,共招收六十九名公費生,醫學生總額尚未大幅鬆綁。日前聯合報刊登施振榮先生諍言(6月15日)與楊仁宏教授宏論(6月16日),一方著眼超前部署未來市場需要的醫師,一方嘗試釐清醫療產業化的真諦,雙方提到的醫師人力「不患寡而患不均」問題,倒是值得額外討論。

四十年前,宏碁電腦公司在新竹科學園區設立工廠,與眾多廠商胼手胝足,打造出全世界高科技重鎮、臺灣的護國神山。然而,大新竹地區(新竹市與新竹縣)至今尚無醫學中心。最新的統計,2020年全臺醫病比(每萬人口醫師數)最低的十個鄉鎮市區,兩個在金門,八個在本島,新竹縣就佔了三個(橫山鄉、芎林鄉、寶山鄉)。很難想像,寶山鄉北側即是竹科園區所在。此外,峨眉鄉僅有一名醫師,北埔鄉兩名,還少於山地的五峰鄉與尖石鄉。

新竹縣政府真的很用心,醫師不來,便不計成本,提供醫療公車,服務無自家交通工具的居民就醫。幅員廣大,所費不貲,應是地方政府無法承受之重,是以有些路線僅週一至週五每日上午各一班車往返。即使較熱門的快捷公車八號支線,從竹北火車站往返竹東鎮的榮總新竹分院與臺大竹東分院,每日也不過九班車次。車型分兩種:二十一人座中型巴士,車齡老,避震差;由週末觀光移用的大型遊覽車,車身高,高齡孱弱者難以上下。公家經費有限,難為無米之炊。

醫療作業以醫師馬首是瞻,是以數十年來大眾皆聚焦於偏鄉醫師人力缺乏。政府前些年發現護理人力也缺,2015年推出「偏鄉護理菁英計畫」,2020年方有首屆三十名畢業生,預計增額至每年六十名。杯水車薪,長期成效如何,有待觀察。

事實上,現代醫療已高度分工化與專業化,醫療院所裡,除了醫護,還有其他需要國家證照的醫事人員,例如:藥師、醫事檢驗師、醫事放射師、營養師、心理師、助產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呼吸治療師、聽力師、牙體技術師、驗光師等,還加上社會工作師、專科護理師(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麻醉科、精神科)。偏鄉醫院,樣樣都缺。

更有甚者,全民健保是醫療院所的財源支柱,在其推波助瀾的要求下,臺灣醫療作業早已高度數位化,也相對地拉高非醫事人員的就業門檻,人力來源益形捉襟見肘。以第一線櫃臺掛號計價人員為例,每日盯著電腦螢幕,還需熟知各類保險對象適用規定,連都會的醫學中心都有徵才留才的苦惱,遑論偏鄉。即使業務外包,依然常常面臨流標、良莠不齊等情事。

人口集中於城市,生活品質難提升,區域均衡是國家政策的高層次問題。對於偏鄉,臺灣早已建構道路、電網、網路、供水、教育、警政消防、社會福利、公共衛生等基礎建設,醫療服務應是最後一塊拼圖。目前健保支付制度論量計酬,對於偏鄉醫院並無足夠的特殊獎勵優惠,是以偏鄉醫院多為公立,仍仰賴政府部會預算挹注。各項工作,都需人才,期望大家超前部署未來人才時,能更宏觀。

參閱:
2022-06-20 聯合報
偏鄉醫療 不只缺醫師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6400479)
(Accessed on 20 Jun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