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0日 星期四

沉重到難以開口拒絕

醫院分科很細,醫師科別不同,也不清楚彼此工作內容。這個情形常見於都市大型醫院,就連像臺北榮民總醫院新竹分院(在新竹縣竹東鎮,簡稱竹榮)般的偏鄉社區醫院,也是如此。竹榮只有四十多名專任醫師,內科部、外科部、精神科與社區醫學中心固定召開晨會,偶而邀請院內其他科的醫師演講,介紹專長,互相認識,方便轉介病人。

竹榮外科部每週三7:30晨會,2025年8月13日邀請內科部胃腸肝膽科蔡志奇主任蒞臨,演講題目雖是公費醫師下鄉的心路歷程,實則介紹自身工作,包括新近醫療技術。蔡主任是苗栗縣頭份市客家人,畢業於國立新竹高級中學與中山醫學大學(公費生),在臺中榮民總醫院接受專科與次專科訓練後,2020年6月初,分發至竹榮,兩年服務義務期滿後,繼續留任,負責內視鏡室。

蔡主任體認在社區醫院工作與醫學中心最大的差異:單兵作戰,偶而碰到困難個案,孤立無援,只能術前多加準備,多做多學,或者放下面子,硬著頭皮,承認自己不會,醫院無法處理,需要轉診至臺北或臺中的大醫院。

蔡主任也提到準備多時、即將執行的「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術」(ERCP: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結合內視鏡和X光,將加長的內視鏡(十二指腸鏡)往下延伸至十二指腸處,導管插入膽胰管,注入顯影劑,再照X光以觀察病灶。ERCP也常用於治療,例如:使用電刀將十二指腸乳頭切開,取出膽管結石、碎石、擴張狹窄處、放置支架或引流管。

ERCP可算是微創手術,但並不在內視鏡室、而是在放射線室執行。其X光機器是介入性專用設備,方便腸胃科醫師靈活操作內視鏡。三年前,竹榮更新X光設備時,特地購置較昂貴的機種,期能未來用於ERCP。

ERCP為特殊技術,能派上用場的機會不多。術業有專攻,病例集中在少數醫師,熟能生巧,學習效益佳。縱使醫學中心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人數高達二十多位,平時操作ERCP者,單手屈指可數。不僅醫師,連在旁協助的技術員也要額外學習。雖然臺中榮總師長歡迎回院觀摩,竹榮日常工作繁忙,協調雙方時間不易,拖長學習時程。

ERCP擴充設備包括十二指腸鏡、導線、造影導管、括約肌切開刀、截石器、碎石器、擴張探頭、氣球擴張器、內引流管、支架、麻醉與監測設備、內視鏡高頻電刀機、注射針、止血夾等,少數是固定設備,多數則為單次使用耗材,所費不貲,共需約五百萬元以維持運作。偏鄉病人有限,成本效益不高,損益兩平約需每年二十例,還未考慮醫師的時間成本(學習花費)與機會成本(排擠執行其他簡易且更有盈利的檢查)。此外,公家機關添購高價器材,層層報准,後續每年追蹤執行情形。如何說服審查委員會諸公,煞費苦心。

蔡主任訴說下定決心發展ERCP的轉折點。病人來自鄰近的尖石鄉,下山路途奔波,花了兩個鐘頭,來到竹東地區九個鄉鎮最大的醫院。竹榮只是地區醫院,政府官方與醫院自我定位為第一線的社區醫療機構(往上還有區域醫院、準醫學中心、醫學中心),山區居民卻認為竹榮是最後一線的堡壘。城鎮居民難以想像,家住山區,鄰居可能就在另一個山頭。醫師動輒轉診,車程需再兩三鐘頭,病人家屬有無可能陪同前去?家中老小生計,何人協助打理?想著想著,心情沉重,難以啟齒。

蔡主任演講後沒幾天,迎來竹榮成立七十年的第一例ERCP病人,急性胰臟炎住院,病灶為結石阻塞膽管。情商內視鏡廠商借用設備,順利完成治療,病人痊癒出院。隔幾天,又有一位病人,ERCP技術應該能在竹榮生根。五百萬元經費怎麼解決?公家機關,硬體設備預算編列,兩年前就要作業,緩不濟急,仍待思量。

冥冥中來了及時雨。姜博文醫師,臺北榮總家庭醫學科完訓後,1995年返回家鄉桃園縣楊梅鎮(現為桃園市楊梅區),事業有成,創立同心醫療體系,開設連鎖診所群及醫療資訊公司與醫事檢驗機構。姜醫師熱心公益,活躍於桃園健康扶輪社(國際扶輪3502地區第九分區),擔任該社全球獎助金委員會主任委員。身為客家子弟,姜醫師深刻明瞭客家鄉村地區的醫療窘狀,除個人捐贈保羅哈里斯(Paul Harris)基金贊助外,另偕同桃園中區扶輪社(國際扶輪3502地區第十分區)主辦成立全球獎助金專案。扶輪社是國際組織,國外配合單位則由韓國首爾南山扶輪社共襄盛舉。

感謝姜博文醫師、桃園中區扶輪社與韓國首爾南山扶輪社的善心人士,竹榮可望不久後有全新的ERCP設備,造福偏鄉民眾,讓就醫不再是沉重的負擔。